中道超越于整个相对的层面而构成一绝对的层面「八不」四对八个概念的否定 这些概念都是主观思维的构作 - 知乎

adminadmin 03-24 14 阅读 0 评论
中道超越于整个相对的层面而构成一绝对的层面「八不」四对八个概念的否定 这些概念都是主观思维的构作 - 知乎

  吴汝钧

  香港浸信学院讲师

  1995.04出版

  在破除自性观的因果关系中,龙树展开他的多面的论证

  。在这些论证中, 他生动地运用了两难 (dilemma) 与四句

  (catuskoti) 否定的逻辑形式。对于逻辑形式的运用,是龙

  树哲学的特色;《中论》便很富于这种色彩。现代中观学学

  者鲁滨逊 (R.H.Robinson) 甚至认为,《中论》偈颂的思考

  ,都可以套在逻辑论式中。

  本文的用意,是要对《中论》观因缘品作逻辑解析,看

  看龙树如何运用多姿多采的论证,破除以自性见为基调的因

  果关系,以建立无自性或缘起的因果关系的正见。

  一、观因缘品第一

  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,

  不一亦不异,不来亦不出。

  (大正藏30.1b,大正藏以下省作大)

  《中论》 (Mulamadhyamaka-karika) 开首的两首偈颂

  不能视为正文,而只能作为整部《中论》的「归敬偈」。所

  谓「归敬偈」, 即将作者自身的意愿回向佛祖释迦牟尼 (

  Sakyamuni,约前565~486),从中表示出对佛祖的敬意。同

  a ---- c ---- b

  中庸

  这里把a和b 两点连成一直线,而在两者的中间置一c点,这

  c 点就是介乎a 和 b两个极端的中间,这便是一个中庸的位

  置。

  c

  │

  │

  │

  a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b相对

  同时也包含了空的意味,两者在意义上有重叠,但并非完全

  一样,而各有偏重,这点留待讨论三谛偈的时侯再作说明。

  其实,这首偈颂运用八一数量是没有什麽必然性的,八

  只是用来配衬整个偈颂的表述才拟设的,即运用四对八个概

  念来构成一首文句工整的偈颂,以之来发挥否定邪见或边见

  的作用。也可以这样说,在这首偈颂中并不一定要采用八这

  个数量,若果偈颂的长度有所不同,也可以伸缩性地运用适

  当数量的相对概念,使它成为六个相对概念;或是增加另一

  对概念,将它增至十个,甚至十二个相对概念。事实上,《

  中论》是由梵文本翻译过来的。梵文原偈每首只能而且必须

  有三十二音节。这三十二音节刚好能容纳四对亦即是八个概

  念的否定。总而言之,只要令到整首偈颂得到流畅的表达,

  而又符合梵文规则的话,则不论是八,还是六、十、十二,

  甚至再增多一点的相对概念的数量,也会被容许的。

  能说是因缘,善灭诸戏论,

  我稽首礼佛,诸说中第一。

  这首偈颂说,若能显示由「八不」这「因缘」所显出来

The End 微信扫一扫
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直播吧 - 欧洲杯直播_CCTV-5在线直播|NBA直播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本文作者:admin本文链接:https://gaggf.com/post/1624.html

上一篇 下一篇

相关阅读

发表评论

访客 访客
快捷回复: 表情: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4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